公司在进行内部审核时,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?
公司在进行内部审核时,需要全面且有重点地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,以下是一些重点关注方面:
咨询:187-3489-9001
一、文件与记录管理
质量体系文件的完整性
检查公司是否拥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,包括质量方针、质量目标、质量手册、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。例如,质量手册应涵盖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、引用的标准、各部门的职责等内容;程序文件应详细描述各项质量管理活动的流程和控制要求。
确认文件的版本是否是最新的,并且所有需要使用这些文件的部门和人员都能够获取到有效版本。例如,当质量标准发生更新时,要检查生产部门、检验部门等是否及时更换了相应的作业指导书。
文件的符合性和适宜性
审核文件内容是否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(如 ISO 9001)的要求。例如,在程序文件中,对于不合格品控制程序,应包括不合格品的识别、隔离、评审、处置和记录等环节,且这些环节的规定要符合标准要求。
检查文件是否适宜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。例如,作业指导书应根据公司的设备、工艺、人员技能等实际条件编写,确保员工能够按照指导书进行有效的操作。
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
查看各种质量记录,如检验记录、生产记录、培训记录等是否完整。例如,检验记录应包括产品名称、规格、检验项目、检验结果、检验人员签名和日期等信息。
验证记录内容的准确性,检查记录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,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。例如,生产记录中的生产数量、生产时间等数据应与实际生产情况一致,不存在篡改或编造记录的情况。
二、管理职责履行情况
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落实
审核公司高层是否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,并且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公司对质量的承诺和持续改进的理念。例如,质量方针应包括满足客户要求、遵守法律法规、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。
检查各部门是否将质量目标进行了分解,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。例如,生产部门将产品合格率目标分解到各个生产线,采购部门将原材料质量合格目标分解到不同的供应商管理环节。
评估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施效果,查看是否有定期的监测和评估机制,以及是否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。例如,通过定期统计产品合格率、客户投诉率等指标,来评估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。
职责与权限的明确性
检查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和各部门的职责说明书,确认各部门和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。例如,在质量手册中应明确规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、维护和改进,生产部门负责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等。
查看在实际工作中,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导致的推诿现象。例如,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,能够明确是生产部门的过程控制问题,还是检验部门的把关不严问题。
三、资源管理情况
人力资源管理
检查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否明确,是否根据岗位需求配备了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。例如,对于关键质量岗位,如质量检验员、内部审核员等,是否要求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、技能和工作经验。
查看员工培训记录,确认公司是否为员工提供了必要的培训,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。例如,新员工入职时是否进行了质量意识培训,员工转岗时是否进行了新岗位技能培训。
评估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是否满足要求,是否能够保证员工有效地履行职责。例如,生产车间的温度、湿度、照明等环境条件是否符合生产工艺和员工健康安全的要求。
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管理
审核公司的基础设施,如生产设备、检验设备、办公设备等是否满足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需要。例如,生产设备的精度是否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要求,检验设备是否经过校准且在校准有效期内。
检查工作环境的维护和管理情况,包括环境卫生、安全防护等方面。例如,仓库是否保持清洁、干燥,危险化学品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存储和管理。
四、产品实现过程控制
产品策划与设计控制
查看产品策划过程,确认是否对新产品开发或产品改进进行了策划,策划内容是否包括产品的质量目标、过程、资源、验证和确认活动等。例如,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,是否制定了产品的性能指标、可靠性指标等质量目标,以及如何通过设计评审、设计验证和设计确认等活动来确保产品质量。
检查产品设计的输入和输出是否符合要求。设计输入应包括客户需求、法律法规要求、行业标准等,设计输出应包括产品图纸、技术规格书、工艺文件等,并且这些输出应能够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。
采购过程控制
审查采购文件,如采购合同、采购订单等,确认是否明确了采购产品的质量要求、验收标准、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准则等。例如,采购原材料时,采购文件应规定原材料的化学成分、物理性能、尺寸精度等质量要求。
检查供应商的管理情况,包括供应商的选择、评价、再评价和日常监控。例如,公司是否建立了供应商评价体系,根据供应商的产品质量、交货期、价格、服务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,并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再评价。
查看采购产品的验证情况,包括进货检验、验证方式(如检验、试验、查验合格证明文件等)和记录。例如,对于重要的原材料,是否进行了全检或抽检,检验记录是否完整。
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
检查生产过程的控制情况,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和执行、生产工艺的遵守、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。例如,生产车间是否按照生产计划组织生产,员工是否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文件进行操作,生产设备是否定期进行维护保养。
查看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,如售后服务的响应时间、服务质量等。例如,当客户提出产品维修要求时,公司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维修服务,维修后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。
验证特殊过程(如焊接、热处理等)是否进行了确认,包括确认的方法、人员资格、设备能力等。例如,对于焊接过程,是否对焊接工艺、焊接人员资质、焊接设备等进行了确认,并且在过程中进行监控。
五、监视、测量、分析和改进过程
监视和测量活动的有效性
检查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活动,包括进货检验、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等。例如,检验活动是否按照规定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,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。
查看过程的监视和测量,是否对关键过程参数进行了监控,监控方法是否有效。例如,在注塑生产过程中,是否对注塑温度、压力、时间等关键参数进行了监控,并且当参数超出控制范围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。
审核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情况,包括设备的校准、维护、标识和使用记录等。例如,检验用的量具是否定期进行校准,校准记录是否完整,设备是否有明确的合格或不合格标识。
数据分析的利用情况
检查公司是否收集了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数据,如产品质量数据、过程绩效数据、客户反馈数据等。例如,是否定期统计产品的合格率、缺陷率、客户投诉率等数据。
查看是否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,分析方法是否合理。例如,是否运用统计工具(如直方图、控制图等)对数据进行分析,以发现质量波动的规律和潜在的质量问题。
评估数据分析结果的应用情况,公司是否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采取了改进措施。例如,当数据分析显示某一生产工序的缺陷率上升时,是否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了纠正或预防措施。
不合格品控制和纠正、预防措施实施情况
检查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是否有效,包括不合格品的识别、隔离、标识、记录、评审和处置等环节。例如,在生产线上发现不合格品时,是否及时进行了隔离和标识,并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和处置。
查看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,当出现不合格品或质量问题时,是否及时分析原因,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,并且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。例如,当客户投诉产品质量问题时,公司是否及时调查原因,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,如产品召回、换货、维修等,并跟踪客户反馈以验证措施的有效性。
检查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,公司是否通过数据分析、风险评估等方式识别潜在的质量问题,并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。例如,通过分析产品质量数据,发现某一生产工序存在质量风险,是否提前采取了设备维护、人员培训等预防措施。